教研室活动
【信工-教研】软件工程系计算机类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
作者: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系 来源: 时间:2025-05-08 浏览:
为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4月16日软件工程系组织召开“计算机类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”专题研讨会。会议聚焦“产教融合、实践创新、AI赋能”三大主题,深入探讨计算机类课程体系优化、教学模式创新及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,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。
会议伊始,王惠洁老师结合近年教学实践,深入剖析当前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。她指出,学生上机实操时间不足,部分教学案例与企业真实需求脱节,导致学生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,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佳。这一分析引发了与会教师的广泛共鸣,大家一致认为,改革势在必行。针对这一问题,陈巧老师提出企业项目进课堂的方案。该方案拟与本地知名软件企业合作,将企业真实项目分解为适合教学的模块,以案例驱动的方式贯穿课程教学,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、提升技能。引入企业真实案例,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,还能帮助他们提前适应行业需求。何丰老师进一步补充,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推行专项分组教学模式,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,将其分为算法设计、数据库开发、软件测试等不同任务组,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团队协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,提升专项能力。
为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,卢卫华老师提出,应在课程体系中引入华为云、阿里云等企业级开发工具,并构建虚拟仿真实验环境,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行业前沿技术。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,会议还就AI技术赋能教学达成重要共识。
为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,钟桂娟老师建议通过教学竞赛、磨课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,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精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。陆明老师则提出了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架构,即同步组建教学教改小组、学生科研竞赛指导小组和科研项目兴趣小组,形成教学、竞赛、科研联动机制,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,他表示这一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,还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,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最后,钟老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,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,优化课程体系,为培养高素质、应用型软件人才提供有力支撑。
(信息工程学院 4月16日)